设备巡查保养管理
一、制度规范建设
-
责任体系构建
- 建立设备管理员负责制,明确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,落实设备台账动态更新及异常上报义务。
- 制定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手册》,涵盖采购验收、日常巡检、预防性维护等9大环节标准化流程。
-
巡检标准制定
- 频率分级:
- 重症设备(如呼吸机)每日巡查2次,普通设备(如超声)每日1次,备用设备每周1次;
- 高温/高湿环境下设备加密至每4小时巡查1次37。
- 检查方法:采用“五到位”原则(听异响、摸振动、查参数、看外观、闻异味),配套标准化检查清单。
- 频率分级:
二、巡查流程管理
-
任务派发与执行
- 通过数字化系统(如的修工单管理系统)自动生成巡查任务,推送至责任人移动终端,支持扫码签到与电子签名。
- 巡查过程需拍摄关键部位状态照片(如设备参数屏、管路连接处),实时上传至云端存档。
-
异常处置机制
- 发现故障隐患时,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关联设备历史数据(如近3个月故障记录),优先分配熟悉该设备的技术人员;
- 高风险问题(如监护仪电极脱落)触发系统强制停机指令,需双重确认后解除锁定。
三、维护保养机制
-
分级保养策略
- 日常保养:操作人员每日清洁设备表面、检查电源线完整性(如B超探头无破损);
- 预防性维护:工程师每月校准核心参数(如监护仪血氧精度误差≤2%),每季度更换损耗件(如除颤仪电池)。
四、考核与改进
-
双维度评价体系
- 过程指标:巡查任务完成率≥98%、异常上报及时率≥95%;
- 结果指标: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20%、单台设备维护成本降低15%。